猛犸象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23神农时代的缔造者古羌族
TUhjnbcbe - 2024/3/11 17:22:00
行*求职招聘QQ群 http://b.niaojidi.com/news/85746.html

古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,被称作是“云朵上的民族”,早先以游牧为生,后来学会耕种小麦等旱地作物,是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民族之一。传说中的神农氏和炎帝,都是古羌族的首领。

传说多年前,炎帝部落与*帝部落大战。战败后,炎帝率其大部与*帝部落融合,形成夏族;少部分西迁至甘肃、青海、西藏和四川一带,与当地土著融合,形成羌族、藏族、彝族等。古羌族对中国历史和民族的发展,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
那么,古羌族的族源在哪里?与华夏族又到底是怎样的关系?传说中的炎帝,真是华夏儿女的先祖吗?

——羌族女孩

(一)古羌族的迁徙史

古羌族应当来源于西亚和中亚早原上的游猎民族,与北方贝加尔湖地区的游猎民族有共同的源头。根据人类分子学的研究结果,羌族与汉族的基因相似度较高,说明他们的祖先是同源的。

比起来自北方的华夏族,西部古羌族更早进入中国境内。大约在四、五万年前,他们的先祖应当与华夏族的先祖一样,也在中亚大草原上以捕杀的野羊、野鹿、野牛以及长毛猛犸象等动物为生。

但与华夏族先祖不同的是,古羌族先祖在追逐草原上的动物时,跨过昆仑山和天山的山口,进入了中国*的塔里木盆地。

——古羌族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可能路线(后来的丝绸之路)

那时,塔里木盆地还不是沙漠,而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,有无数动物生活在这里,古羌族祖先就留在了这里,主要还是以捕猎野生动物为生。

(注:满志敏在《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》一书中,曾绘制了一张“大暖期鼎盛时期植被区划与现代区划的比较图”,其中可以清晰看出在大暖期鼎盛时期(距今~年左右),在中国西北部包括今*、甘肃等地,为连片的草原,青海、西藏为森林草原,而现代全演变成为荒漠和高原草原。

实际上,一直到西汉时,塔里木盆地大多数地方也不都是沙漠。受丝绸之路影响,这里人烟稠密,经济非常繁荣,著名的楼兰古国就在这里。

——楼兰古国遗址

根据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记载,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,建国于盐泽(指罗布泊)边上,有城郭,然而“兵弱易去”。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《汉书》时,楼兰王国有户人家,共口人,国都名“打泥”。

当时的生态环境是:“地沙卤少田,寄田仰谷分国。国出玉,多葭苇(芦苇)、枝柳(红柳)、胡桐家胡杨)、白草(芨芨)。民随畜牧,逐水草。有驴马,多骆驼。能作兵,与婼羌同。”

年,东北考古学家侯灿、王炳华等在这里发现了数十座古墓,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,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,并组成若干条射线,呈太阳放射光芒状,故称之为太阳墓。经碳14测定,太阳墓已有年之久。这里还出土了距今年、为印欧人种的“楼兰美女”。附近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,一些石球、手制加沙陶片、青铜器碎片、三棱形带翼铜镞、兽骨、料珠等人类遗物,还有一些-年以前的石刀、石矛、石箭头、细小石叶、石核等。

——人口稠密的西域

这些清楚地显示,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,自新石器后期、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,的确曾绿草萋萋,森林覆盖率很高。而且,这里一直都是东西方来往的交通枢纽,古人类很可能就是经这里进入中原地区的。)

到了一万多年前,气候却突然变得寒冷干燥,大草原上的动物数量骤减,单靠捕杀动物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所需。为生计所迫,古羌族不得不往东、往南迁徙,而且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

这在古羌族的创世史诗《盗火种》(又名《燃比娃盗火》)中,可以得到印证。古羌族没有文字,史诗是承载其历史的载体,具有一定的价值。这首史诗是古羌人的远古神话史诗,是带源流性质的原始史诗,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。

该史诗中,当记述天神霍都受木比委派深入凡间惩戒世人时,唱道:“霍都本是恶煞神,心胸狭窄似地鼠,最最快意是整人。洋洋得意到圣山,喀尔别格往下看。尼罗甲格好风光,花果来把树挂满。嫉妒顿生心烦躁,凡人无忧让人恋,更比仙境要好玩,嫉妒之心如火烧。忙施魔法拿令箭,恶*魔法降人间。天地顿时像黑炭,冷风飕飕浸人骨,大雪纷飞盖大地,凡民惊恐四处窜。蜷缩身子躲山洞,冻死老弱与病残。圣山成了死亡谷,人间春天变冬天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段经文中对于当时气候突变的描述非常具体:“天地像黑炭”;“冷风飕飕与大雪纷飞”,“春天变冬天”。这是气候由暖转寒的典型描述,而且这句“天地像黑炭”,似乎就是描述漫天遍野的火山灰,让我们不由想起年前的那场史前大灾变。

灾变发生之后,古羌女首领“阿勿巴吉”与众人商议:“阿勿巴吉商议道,天上降下此灾难,没有吃来没有穿,坐以待毙实枉然,同舟共济渡难关。阿勿巴吉走在前,带领凡民出了山。”

——迁徙的部落

于是,古羌族开始往东南方向迁徙,沿着河西走廊,来到青海和甘肃地区,甚至到达河套平原。

(二)旱地农耕文明成就了神农氏时代

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一方面发展了畜牧业,即用人工养殖的方式来繁衍牛羊等动物,来弥补野生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。另一方面则是寻找替代食物,他们开始种植淀粉类谷物,比如麦类、粟黍类和稻类等,开始进入旱地农业文明。

据专家考证,应该是中东地区的人类首先发现并培育了麦类作物,并同时开始驯养羊类动物。古羌人的畜牧业和粮食种植技术,应当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的。

说文解字上说:“羌”,西戎牧羊人也。从人,从羊。所以,古羌族的图腾为人羊合体或人兽合体,“羌族”这个族名,也应当自此开始。至今,*、甘肃、青海那边还有相当多的人,以放羊为生。

——刀耕火种

此时的古羌族由于其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,掌握着先进的技术,能养活更多的人口,势力非常强大。因此,周边的部落都奉神农氏为尊,形成部落联盟,这个时代就被称为神农时代。

那时的古羌族首领被称为“炎帝”,他既是部落联盟的首领,可能还掌握代表神权的祭祠。因为在古代,“帝”与“谛”同义,而后者往往代表神权。

而“炎”则可能与农耕文明有关。在甲骨文中,“炎”字形似连绵的火堆(如下图),本意是远古时代的先民焚山,刀耕火种正是原始农业的经营方式,故可引申为农耕时代的开始。 

——甲骨文中的“炎”

炎帝为古羌族首领,也可以从古籍记载的炎帝姓氏中得知。据传说和史书记载,炎帝姜姓。

实际上,古代“姜”与“羌”同义,都意为牧羊的人。“姜”比“羌”更早出现,可能代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。《周穆王传》里提到的西王母国就是一个古羌国,西王母正是古羌族的一位女性首领。

古羌人在塔里木盆地、河西走廓以及*土高原上,一边放牧牛羊,一边开垦荒地,持续的时间很长。这在那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改变中,也能得到体现,现在这些地方要么是沙漠,要么是荒凉的荒漠和戈壁滩。

北京文化学者苏三说,地球上的大多数沙漠都是人类过度开垦而造成的,因而遍布各地的沙漠其实都是人类曾经走过的足迹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如今的塔里木大沙漠和千沟万壑的*土高原,正是古人类过度放牧和开荒耕种的结果。

——塔里木大沙漠

——*土高原

塔里木盆地到青海、甘肃一带大规律发展农业的时间,估计在年-年之前。小麦传自中东,传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的时间大约在年前,随着缓慢地向四周扩散。塔里木盆地与哈萨克斯坦相邻,气温相近,而且资料显示,多年前青海湖水位比现在高出多米,湖面面积很大,说明周围降水量也较为充沛,是一个适合开发农牧业的地区。因而,塔里木盆地农业开发的时间大致也就在-年前,这可以从小麦在西北文化遗址上发现的时间上也可以得到印证(如下图)。

——考古发现小麦传播的时间

当然,由于地区环境的大幅改变,一些更古老的文化遗址要么被毁,要么被掩埋在*沙之下,有可能小麦传入中国西部的时间会更早一些。

塔里木盆地区早期的农业文明相对于中原地区可能更早更发达。近些年,关于昆仑文化的研究兴起热潮。一些专家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认为,距今-多年前,存在过一个农牧业国度——西王母国。据考证,西王母古国当时的“国都”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。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、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,青海湖环湖草原、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。

(三)山海经中隐藏着族群迁徙信息

值得注意的是,《山海经》作为我国最早的古籍,其中对山神形象的描写,就隐藏着远古时期族群迁徙的信息。

山海经中一共有26个山系,每座山都有神,其中对山神形象有描述的共有19个,具体是:

南山一次:鸟首龙身;南山二次:鸟首龙身(龙身鸟首);南山三次:人面龙身(龙身人面)。

西山二次:人面马身(10),人面牛身,四足一臂,操杖以行;西山三次:人面羊身(羊身人面)。

北山一次:人面蛇身;北山二次:人面蛇身(蛇身人面);北山三次:人面马身(马身人面),彘身载玉,彘身八足蛇尾。

东山一次:龙首人身(人身龙首);东山二次:人面兽身载觡(兽身人面载觡);东山三次:人身羊角。

中山二次:人面鸟身;中山四次:人面兽身;中山七次:人面豕身(豕身人面);中山八次:人面鸟身(鸟身人面);中山九次:龙首马身(马身龙首);中山十次:人面龙身;中山十一次:人首彘身;中山十二次:龙首鸟身。

南山经和北山经的神均为龙、鸟、人的合体,这是华夏族的图腾形象,表明这些地区为北方迁徙而来的华夏族的势力范围。西山经则为羊或马与人的合体,这正是古羌族的图腾形象,表明古羌族正是从西部迁徙而来。至于中山经与东山经,龙、鸟、兽都有,表明这些地区可能是华夏族与古羌族混杂而居的。

但《山海经》所记载的,据说是夏禹与伯夷治水时的地图,那么在此之前的远古族群的聚居情况可能就无法看出了,比如南方苗蛮部落的图腾在这里就看不到了,因为他们已经被华夏部落驱逐了。

(四)习惯于篡改历史的史学家

史书经常以讹传讹,即使《史记》、《国语》等也不例外。比如,《国语·晋语》中所载:“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,生*帝、炎帝。*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。成而异德,故*帝为姬,炎帝为姜”。

*帝与炎帝是兄弟?这简直就是笑话!

牧野之战前,*帝部落是游牧部落,图腾是龙(蛇),炎帝部落是农耕部落,图腾是牛或羊。这两个部落为了生存权,打个你死我活,居然还被写成是兄弟。

真相应当是,炎帝部落自西向东迁徙,较早到达河西走廓一带从事农耕,而*帝部落因为天气变冷北方食物短缺不得不南迁,到达河西走廓时抢劫了炎帝部落的粮食,就如后世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在冬季南侵打草谷的道理一样。于是,炎帝带领的古羌族与*帝带领的夏族大干了一架。

农耕民族怎么打得过游猎民族?结果不言而喻,除了一部分人逃回西北,一部分人逃往四川,剩下的大部分人包括炎帝本人,都被迫并入*帝部落,沦为夏族的下属部落。古羌族的姑娘们也纷纷做了夏族的媳妇,连炎帝的女儿也成了*帝的姜妃,为夏族的子孙繁衍做贡献,并且为后来西周的兴起打下了伏笔。

但是,无论如何,华族和夏族才是汉人的主体,尤其是Y染色体的提供者,古羌族最多提供部分X染色体。仅凭这,就将炎帝与*帝并列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始祖,而完全抛开华族始祖帝俊、太昊、少昊等,是不妥当的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23神农时代的缔造者古羌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