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犸象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贵州史前洞穴考古新发现这个家古人住了三 [复制链接]

1#
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 http://www.txbyjgh.com/m/
近日,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:经两年多持续发掘,考古队在贵安新区招果洞内,发掘出大量骨器、陶片、石器等。某个或多个不同族群的古人类,在这个“家”安逸地生活了3万多年。附近的牛坡洞遗址外景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的一个山洞,早年被村民用来关牛,跟周边多数山洞一样,被称为“牛洞”。年,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四川大学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,联合在该地区开展考古发掘时,因其地处招果村民组,命名招果洞,以区别于其它山洞。通过发掘,考古队在招果洞内揭示反映年代关系的地层,超过70层。地层中,出土了陶片、骨器、角器、磨制石器、打制石器、动物骨骼等。同时,根据出土物测年认为,从距今3.8万年,一直到距今至年,该洞穴持续被利用。招果洞主人使用过的飞索石这也就是说,招果洞在长达3万多年的时间里,一直被古人类当成家。甚至,他们还在洞口部位,以屈肢葬的方式,安葬去世的同伴,留下贵州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埋葬行为遗迹。招果洞内出土的石制品原料,多为燧石,类型有刮削器、端刮器、尖状器。加工技术方面,硬锤直接打击的方法较多。洞内,出土的骨角器物较多,原料基本为鹿角、哺乳动物肢骨,器型为锥和铲,有更新刃缘和修理痕迹。招果洞内发掘的地层标记据了解,发掘中,没找到招果洞古人类从事农耕的直接证据。由此推测,他们的食物来源,以狩猎和采摘为主。考古队员分析认为,招果洞遗址是黔中地区人类活动最早的证据,对于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对全面了解低纬度喀斯特山区人类特定适应性生存策略,以及研究中国南方低纬度高原山区古人类对气候剧变适应策略,具有开创性意义。招果洞内出土的石器听考古队员解说——这个“家”一住三万年,凭什么?招果洞被古人类使用三万多年,这是为什么?住在这个山洞里的古人类,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况?他们都经历了什么?3月14日,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龙。正在野外调查的张兴龙,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一室主任,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。他负责带队对贵安新区的史前洞穴调查、招果洞发掘,并参与发掘牛坡洞。招果洞出土的骨铲一问:史前贵安有多少住人洞穴?招果洞所在地区及周边,地势相对平坦,河流水系丰富,较多的喀斯特特征的山丘孕育了大量山洞。其中,已查明曾有古人类活动的山洞,该区域有38个之多。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牛坡洞古人类活动遗址,也在附近的河边(本报曾报道)。张兴龙说,牛坡洞、招果洞,是这些山洞中,古人类利用时间最长、活动也最密集的。“尤其是招果洞,还极可能是一个中心聚集点,曾被一个或多个族群持续利用。”他说。对于其它的山洞的人类活动痕迹,考古队分析,可能是古人类依托招果洞这样的中心聚居点,在狩猎、采摘食物时,临时歇脚、过夜之处。招果洞主人使用过的角锥二问:招果洞为何一住三万年?周边有这么多山洞,招果洞的古人类,为何在此一住三万余年?张兴龙说,古人类选择居住的山洞,要具备几个条件:安全性、临水、通风、向阳、干燥,同时还要便于采集食物。据介绍,招果洞相对独立,深约25米,洞口高4米,洞内怪石嶙峋。洞前,是一个大平坝,中间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。“这个环境,方便进出,又能抵御侵袭。”他说,“有河、有坝子,山洞相对干燥,还向阳。这样的条件,都是古人类选择栖息地的重要条件”。张兴龙认为,招果洞被长期利用的另一原因,是古人类对家的延续性所致。“安全、舒适,还有充足的食物,就没必要换地方。”他说,这好比现代人类,当一切条件都能满足生活、娱乐需求时,若无更高追求,就惰于流动。招果洞出土的燧石工具三问:有陶片,为何没有农耕?考古发掘确认,在招果洞内出土了陶片。其中,部分陶片可能距今有1万年。陶器的出现,也是人类使用炊煮工具的象征,也是生产水平发展的见证。最早,大型动物灭绝,狩猎动物更艰难后,人们开始了农耕。由于可供烧烤大块食物减少,为了盛、煮如谷粒等较细碎食物,人们制作了陶器。但矛盾是:招果洞乃至整个贵安新区的史前洞穴考古中,都没发现古人类农耕的证据。而这一时期,中国北方和南方其它地区,出现了农耕文明。“或许是由于交通不便,交流受到限制,该地区的古人类,确实没有掌握种植、养殖。”张兴龙说,但这也不是说这里有多落后,或者就肯定没有过农耕行为。招果洞、牛坡洞等史前洞穴内,未发现古人农耕证据,张兴龙认为还有其它可能。“第一种,是该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,食物充足,不用走太远,或不用太费功夫,人们就能获得食物,缺少‘被迫改变’的动因。”他说,这与招果洞持续使用3万多年,也有重要关联。另一种可能是,与种植的物种有关系。“别的地方,出土的谷物类物品,是判断人类存在农耕行为的重要证据之一。”张兴龙,招果洞主人或许也有过的种植,不一定是通过烧、烤或其它方式能保存痕迹的谷物,而是块茎作物,它被直接吃掉,或是腐烂,没留下痕迹。还有一种可能,招果洞发现的陶片,并非某个陶器的残片。“或许是某个古人烧烤食物时,将手上或脚上的湿泥块,弄到了火塘里,最后被烧结为陶片的样子。”他说。从招果洞内向外看的景象四问:招果洞主人经历了什么?史前洞穴出现的骨器等,在张兴龙等人眼中,成为探索另一话题的线索。“他们在这里住了三万多年,都经历些什么?”张兴龙说,人类的迁徙、生产工具进步,不会是偶然,而可能与大的事件相关,比如气候环境的变化。目前已知,招果洞被持续利用了3.8万年。随着地层进一步揭示,还有继续前推可能。过去的4万年里,地球上发生了两次大的极端气候事件——分别是距今2.96至1.9——2万年的末次冰期冰盛期,距今1.29万年的新仙女木事件。这两次极端气候事件,导致了地球冰盖、冰川大量增加,海洋和陆地环境大变化。后者,还导致了北美长毛猛犸象、剑齿虎等大型动物灭绝,以及克劳维斯人消失。全球气候大变化的环境,招果洞不可能例外。招果洞主人们,可能遇到降雨增加、气温骤降,或是干旱等等。这些变化,肯定会给他们带来麻烦。“他们怎么渡过的?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?”张兴龙说,比如:洞内的用火,除了烧烤食物外,是否被长期用于取暖?出土的角锥,是否是为应对寒冷,改造出用于缝制兽皮衣服的工具?他们的食谱,是否也发生变化?考古队正与国内外科研机构,对这些疑问逐一分析。“我们还会提取洞内的石笋作为参照标本,以获取该地区古气候状况数据。”他说,解决这些问题,不但可分析出黔中地区古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,还能为掌握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招果洞外一景五问:从哪里来到哪里去?说到古人类,很多人马上联想到,“从哪里来,最后去了哪里”。这也是全世界考古学家们一直讨论不歇、探索不止的话题。“现在,招果洞也有了一次代表贵州,参与全球性话题讨论的机会。”张兴龙说。招果洞内,考古队员们发掘到的古人类墓葬,距今约1万年,骨骼保存较好。这具骨骼,已被很好保存,并取样送往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分析。根据科研机构反馈的信息,骨骼样本能提取出部分DNA片段。“这意味着,未来,我们可以用这个数据,与周边或者全球同时期的人类DNA数据比对,有机会破解招果洞主人的‘出生之谜’。”他说。据介绍,如果获取的DNA数据条件较好,也可据此寻找招果洞主人的后代。“当然,这必须建立在伦理和法律允许的基础上。”他说。不仅如此,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,目前还委托其它机构,对骨骼做更多测定分析,以获取另一个重要答案——葬于洞内的招果洞主人,生前的食谱中,究竟是肉食为主,还是以植物为主。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黄黔华编辑黄聪编审李枫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