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老院长把家搬进养老院 与150名老人同吃同住,
早饭后,身体康健的老人们结伴去逛公园。和原来在家时相比,很多老人更喜欢现在的生活。
宾馆改为养老院后,走廊和房间里都装上了扶栏。
一早,蒋子喜给不能自理的老人们喂过饭后来到父母的房间里吃早饭。看到儿子对老人们关爱有加,母亲引以为傲。
体育馆街道的志愿者们每个月都会来这里为老人们包饺子。
王阿姨喜欢种花,蒋子喜特意在露台建了花坛,种些花花草草。
在玉蜓桥的东南角,有一个绿树成荫的大院,蒋子喜一家和150多位老人生活在这里。
上午九点半,蒋子喜和护工一起带着老人们做起了手指操。今年42岁的他是这家长青养老院的院长。几年前,他的父亲因心脏问题住院20多天,他每天都守在病床旁照料着。同病房的一些老人子女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时常来看望,蒋子喜就尽自己所能帮忙照看。
父亲康复后,医生建议要多陪父亲锻炼身体。但那时,三十几岁的他正忙于事业,自己经营着一家宾馆,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:把宾馆改成养老院。这样自己在工作之余,还能随时照料父母。同时,也能让更多的老人得到照顾。
当他把想法告诉家人后,蒋子喜的母亲并不同意,母亲觉得照看老人不比其他,责任太大,怕儿子做不来。但在他的坚持下,经过几个月的重新改造,2011年7月1日他的长青养老院正式成立了。为了把养老院管理好,把老人们照顾好,他索性把家搬进了养老院,和老人们同吃同住。给老人们吃的饭菜最大的特点就是“软、烂、淡”。蒋子喜每天起得很早,夜里还要爬起来查房,刚开始有些不适应,但想着既然决定要做,就一定要做好,逐渐养老院走上了正轨。一向孝顺的蒋子喜开了养老院的消息很快就在家附近传开了,很多独居的老邻居纷纷住进了他的养老院。
住在这里的老人大部分都是东城区的老居民,对周围环境十分熟悉,只要身体允许,白天依然可以和过去一样去天坛公园遛遛弯。老人们每天说说笑笑,并不觉得住养老院是件“丢脸的事”。
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,蒋子喜的大院被更多人得知。东城区的很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给老人们演出,体育馆街道的志愿者们也经常来给老人们包饺子。爱心在传递,也让这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依。
纪晨 摄影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