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犸象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冷知识丨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了奇怪的副作用 [复制链接]

1#

人类与人类的近亲黑猩猩,在距今约万年前分家,从此“人猿相揖别”。至于为什么分家,最常见的说法是“东非大裂谷气候变化理论”。

就是千万年前有一天,东非大裂谷突然“咔”地分成了两半。

西边的古猿每天继续爬树,活到今天成了黑猩猩;东边的古猿发现气候变干燥了,森林日渐稀疏,所以只能下地在草原游荡。逐渐活成了今天的人类。

可以这么理解:一只古猿本来就是一类猴子,直到他直起上半身,选择直立行走,他才开始向人类进化。

直立行走是“人猿相揖别”的关键节点。因为那波进化成人的古猿,从此解放了双手。

至此,双手不再被束缚于“四肢”的概念,人类始祖开始学习用火、制造工具。

直立行走改变了人类的一切。站起来后,古猿视线范围更大,可以更好地采集捕猎。在奔跑的过程中,浑身毛发褪去,只在头顶留一撮来保护大脑。人类的手越来越灵活,脚则越来越不灵活了,最后沦为了没有感情的走路工具。

不过人类的身体构造,从来没有真正适应直立行走。

我们不过是将古老的古猿之躯,稍加改动而已。

最为引人注目的负面影响是这个:为了适应直立的姿势,人类女性的产道变窄,生育后代变得困难了。

与此同时,人类婴儿的头却变得越来越大。头大代表着智慧的增加,而人类头部没有继续变大的原因,就是受限于女性阴道的大小。

或者换句话说,人类头部的大小几乎达到了女性顺产的极限。

人类雌性(左)和黑猩猩雌性(右)的骨盆对比

与之相比,母黑猩猩完全可以自助产仔,而无需其他黑猩猩的照顾。自然界的其他哺乳动物,也没有在生孩子方面这么费劲的。

直立行走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脏器下垂。

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包括黑猩猩,它们在利用四肢行走时,体内的器官都是横向排列的。

而人类站立起来后,从学会走路的那一天起,体内的器官就要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向下拉扯,甚至会造成胃下垂、子宫脱垂、直肠脱垂等。

直立行走带来的第三个负面影响,就是膝关节磨损。

人类站立起来后,原本由四肢承受的重量,因为双手被解放,而全权交给了下肢。站立起来的时候,膝关节要承担约身体1到2倍的重量。跑步的时候,膝关节要承担约身体4倍的重量,跳跃时则高达6倍。

膝盖:我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啊!

下肢除了要承担身体重量外,因为每天要跑来跑去,猎杀猛犸象,和剑齿虎躲猫猫,长此以往,膝关节的负荷和磨损加剧。缘此,原始人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膝盖疼。

作为支撑直立行走的关键,人类的膝关节还是很灵活的,这主要得归功于膝盖软骨。

关节软骨是个神奇的存在,可以说人这一生中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关节软骨。

它本身富有弹性,在受到外力冲击时,关节软骨能将作用力均匀分布,还能将部分外力吸收掉。换句话说就是集卸力吸力于一身,四两拨千斤。

此外关节软骨的表面光滑,能够起到润滑的作用。所以热身的时候我们动动手腕脚腕,就能提前润滑下关节,防止在运动的过程中受伤。

但软骨虽然“厉害”,也架不住长久的折腾呀!

人的一生要走大约2亿多步,约为英里,相当于绕地球4圈。

上次的屈膝行走,会反复挤压关节软骨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关节软骨的不堪重负往往不可避免。

可以说,2亿多步的步数,已经是膝关节的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”,但肥胖、过度使用、营养流失让关节软骨承受了更多。

当人们从青年进入中老年,体内的关节营养会逐渐流失,如果不及时补充,加上2亿多步的累积伤害,关节软骨就会变得又薄又脆,没有弹性,失去对关节的缓冲和保护作用。

这种情况下,人在运动时,容易导致相连骨的直接摩擦,疼痛啊,肿胀啊,各种关节问题就来了。

由此可见,避免关节软骨磨损是日常养护膝关节的重中之重。

那一般的重点是什么呢?

首先得为膝关节减负。

保持正常的体重,不要过度肥胖,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都可以为膝关节减负。

比起登山这类中老年朋友圈比较流行的运动,其实游泳、慢走等有氧运动也许是更好的选择,这类运动对关节的负荷比较小。

特别提醒,运动要量力而行,注意强度,避免关节过度使用导致软骨磨损加剧。

比如不要盲目比拼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